當前位置: > 調研視察
【市政協“扎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專題協商】報道之二
【發布日期:2017-11-07】 【來源:莆田僑鄉時報】 【閱讀:次】
![]() 委員們進村入戶問卷調查,民主監督精準扶貧工作
![]() ![]() 華亭埔柳引入綠豐園藝,將文化融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花卉園藝產業,為當地村民創造就業崗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對策
調研組認為,我市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上,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扶貧工作銜接不緊,自身造血功能不強,救助保障覆蓋不全,扶貧工作力量不足,容錯機制不夠健全。
2017年是我市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已到了迎難而上、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統籌協調、大力推進;需要全社會凝聚共識、合力協作,以更大的決心、更精準的舉措,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調研組從五個方面提出建議:
●聚焦精準識別,促進扶貧信息共建共享
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建立一個全市統一、多部門共建共享的精準扶貧信息化工作平臺。一是全面采集信息。按照“平臺共建、信息共享”的思路,全面采集易地搬遷安置、農村低保、新農合醫保、農村危房改造、教育信息管理、富民產業發展、勞動力培訓、金融信用貸款、惠農政策等各部門扶貧信息,實現精準扶貧工作信息化、數字化,為各部門合力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便統計查詢、信息比對、調查取證,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實施動態管理。建議每年扶貧部門與民政部門要同步安排“貧困人員”與“低保對象”這兩類人員的識別與退出工作,部門聯動,同步實施,解決部分工作重疊和銜接不緊的問題。要及時掌握動態變化信息,提高數據跟蹤和更新頻率,使兩類人員的信息更加詳實、精準。對漏統漏報和因災、因病、因殘等原因返貧的,做到進出有據、一個不漏。三是及時公布情況。及時在平臺上公布國家、省、市有關部門出臺的精準扶貧有關優惠政策及配套政策文件。組織相關部門把惠民支農項目資金審批、分配、使用情況及扶貧補助款項的發放明細,定期“曬”上平臺張榜公布,接受社會監督,方便群眾查詢和互動,實現信息公開透明。城廂區率先開發的《扶貧電子系統》,可在手機端瀏覽,實現扶貧工作部門、幫扶責任人、貧困戶之間的信息互動,做法值得肯定。
●提升造血功能,引導扶貧對象創業就業
進一步聚焦扶貧“靶向”,瞄準工作重心,加大攻堅力度,推進專項扶貧,挖掘內生動力,使扶貧模式從“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一是發展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一業”,結合“美麗鄉村”和“全域旅游”建設,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支持電商下鄉,搞好農產品流通,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推行“企業(合作社、農場)+基地+農戶”經營模式。吸引工商資本下鄉,鼓勵貧困戶以土地、農房和林權流轉或抵押入股,投入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合作,獲取“三金”(租金、股金和薪金)。二是加強技能培訓。落實扶貧開發對象“一戶一就業”幫扶措施,實施“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采取“免試入學、免費培訓”辦法,讓貧困勞動力優先接受職業教育,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培訓針對性,對接企業用工需求,防止訓用脫節。建議部分實用技能培訓可依托或聯合企業組織實施,培訓合格即可錄用,培訓費用由政府承擔。三是推薦就業崗位。通過扶貧大數據信息平臺、政府門戶網站、扶貧微信公眾號、村務公開欄等推送用工崗位信息。通過職介中心和人才中心,組織面對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的專場招聘會,提高扶貧對象受聘率。繼續做好公益性崗位開發工作,為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對象提供收益穩定的公益性崗位,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四是提供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落實扶貧小額貸款貼息政策,為貧困人員自主創業、發展產業提供金融支持。拓展扶貧貸款捆綁使用、集中入股具有收益穩定可靠的投資渠道,增加貧困人員的財產性收入。按照“應貸盡貸、服務優先”的原則,大力拓展大學生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業務。探索建立扶貧信貸保險制度,減輕扶貧小額信貸風險。
●強化基本保障,推動扶貧領域全面覆蓋
堅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錢往一處投,明晰部門職責,形成工作合力,強化基本保障,確保貧困對象真正實現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安全、基本醫療和義務教育有保障。一是扎實推進教育扶貧。組織開展“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殘疾學生”、“農村留守學生”等群體摸底工作,分類建好臺賬,通過“免、減、助、貸、獎”等五措并舉,做到貧困生資助一個不漏,確保資助“全覆蓋”。把困難學生資助由“自下而上”,變為“自上而下、上下結合”的方式,逐步實現主動資助,簡化申請手續,保護孩子自尊,確保資助到位。加大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化。二是扎實推進健康扶貧。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列為醫療救助和大病保險政策重點傾斜對象,推動適當降低大病保險起付線,提高大病保險報銷比例。對建卡貧困人群,免費開展一次拉網式體檢和疾病篩查,從源頭上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開展農村“兩保一孤”(低保戶、五保戶和孤兒)特困群體意外傷害及重大疾病保險試點,采取團體保單方式進行承保,破解困難群體因病致貧、返貧的風險保障資金瓶頸。三是扎實推進造福搬遷工程。把造福工程扶貧搬遷作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緊密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實行易地搬遷扶貧,引導貧困地區群眾向縣城、集鎮、工業園區周邊及中心村搬遷安置,做好搬遷群眾就業、就學、就醫等后續服務保障工作,鼓勵發展物業經濟,增加搬遷戶收入,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四是織牢社會保障兜底網。加大財政投入,對無勞動能力、無法通過開發性扶貧措施實現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由政府兜底保障。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逐步實現低保、脫貧標準“兩線合一”。建議對退出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繼續扶持制度。截至6月30日,我市有1510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員沒納入低保。建議統籌市級扶貧資金,認真進行甄別,對收入不穩定但無法納入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參照農村低保標準發放扶助金(如按1萬人估算,每人每月210元,每年需2520萬),持續到2020年,確保穩定脫貧。五是實施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建議各縣區選擇有條件的鄉鎮先行試點,依托和升級改造現有鄉鎮一級的敬老院,結合鎮衛生院醫療資源,配套完善食宿、醫療服務、休閑娛樂等功能,將散落各村的特困人員、自理能力差的空巢老人相對集中進行供養照料,既使老人得到更專業、更人性化的照料服務,也可減輕村一級單獨請人照顧“五保”老人的負擔,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在基層落實,讓特困人員和農村老人生活有依靠、生病有照顧、精神有關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