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習作
美麗迷人的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新媒體專業學生正在帶貨直播
湄洲灣職業技術學校工程實訓中心
政府主導,多元辦學 以高標準內涵建設加快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們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學校、專業布局,創新辦學機制、育人機制,全面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大力鍛鑄莆田職業教育品牌。 優化學校布局,大力鼓勵社會辦學。發揮政府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辦好骨干職業院校。突出湄職院“頭雁效應”,鼓勵支持湄職院以搬遷新校區為契機,積極創建省級以上“雙高示范校”。支持湄職校厘清湄職院原楓亭校區土地產權,整合仙游職校和仙游華僑職校,引導海峽職校通過產權置換實施遷建工程,加快莆田職校學生宿舍和莆田科技職校、莆田華僑職校、莆田工業職校擴建工程的建設,以技工學校為基礎籌建技師學院,為實現2025年全市中職教育學位達6萬個的目標創造條件。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展社會辦學平臺,鼓勵海內外莆商發揮資本雄厚優勢,積極回鄉投資興學,擴大優質教學資源,激發學校發展動力。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嚴守各類職業院校設置標準,建立健全公開透明規范的民辦職業教育準入、審批、政府補貼、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職業教育,鼓勵社會力量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 優化專業設置,大力提高辦學效益。辦學跟著市場走,專業圍著產業轉。蘇州市自90年代始就對職業院校進行大規模優化調整,近年根據每30萬人口設置一所職業學校的要求,進行新一輪布局調整,既促進了職業院校集約化、差異化,又實現了學校向開發區集聚、向品牌企業靠攏。要以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引導職業院校圍繞我市傳統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錯位發展、差異化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形成緊密對接我市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健全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引導職業院校緊盯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費等發展趨勢,辦好一批特色優勢專業,淘汰一批老化落后專業,整合一批同質關聯專業,發展一批新興緊缺專業,打造一批優質品牌專業,大力提高我市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益。按照總部+產業特色學院(中職學校)模式,以湄職院為龍頭,優化全市職業教育資源,統籌專業、課程、實訓基地、教師隊伍建設,整合財權、事權和人事權,有機組建職業教育聯盟,推動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 優化教師結構,大力推進名師工程。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南京市創新教師隊伍建設,“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40個“雙師型”、20個公共基礎課程優秀教學團隊,“十三五”期間啟動建設50個名師工作室,名師團隊成為南京職業教育品質發展的核心力量,成為全國職業教育改革的示范窗口。要構建靈活高效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機制,探索職業教育“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師資培養辦法,加大職業教育專業帶頭人和名師名校長培養力度。實施職業院校教師提高計劃,建立高等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機制,選送優秀教師到“雙師型”培養培訓基地學習進修,定期組織選派專業骨干教師赴國外研修訪學,鼓勵企業經營者、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與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落實職業院校用人自主權,試行“編制總量控制,動態管理;人員分類管理,自主聘用”的管理模式,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認真落實“壺蘭計劃”“青藍工程”,積極創建職業教育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不斷優化職業院校師資結構。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以高質量就業創業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就業是民生之本,職業教育是離就業最近的教育。我們要弘揚工匠精神,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施畢業生就業創業行動計劃,激發創業創造活力,讓無業者就業、有業者樂業,爭創全國產教融合示范城市。 以職教園區為抓手,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天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常州市是江蘇省唯一向國家推薦的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近年來,大力推進職業院校向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集聚,在城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起4座職教綜合體,打造了全國唯一以職業教育為主的特色小鎮——殷村職教園。要研究把握工業4.0發展趨勢,緊密結合我市新時代產業特點和“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產業園區為基地,以職業院校為龍頭,以行業企業為主體,統籌規劃建設職業教育園區,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職業院校應在“強產業,興城市”大格局中找準著力點,助力產業園區轉型升級、集約發展。緊密對接中國電科集團、北京理工大學、新工科產學研聯盟、大唐5G和東軟教育科技集團等央企、院校和機構,整合提升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仙游經濟開發區、荔城黃石工業園、城廂華林經濟開發區、秀嶼石門澳產業園等產業園區,精心籌建樟林軟件園,加快建設媽祖國際健康城,高端建設瑞豐工業園,支持建設鞋服、新工科、工藝美術、醫療健康、軟件信息、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學院,著力打造產教融合品牌項目。按照校內保基本、校際搞協作、校外來補足的原則,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組建實訓基地,高標準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企業真實生產和社會技術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實訓中心和全市公共實訓基地,全面推進產教融合。 以龍頭企業為骨干,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高地。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景德鎮陶瓷大學前身為創辦于1910年的中國陶業學堂,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堅持“陶瓷大學服務陶瓷”的辦學宗旨,堅守“腦手并用、科藝結合”育人理念,立足瓷都,與全國產瓷區、陶瓷企業、科研院所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培養了7萬多名陶瓷專門人才,造就了一大批陶瓷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科技領軍人物和企業家,創造了金意陶、簡一陶瓷、歐神諾、道氏制釉等著名品牌,推動了我國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科技進步。要堅持知行合一、工學結合,支持莆田學院、湄職院等院校與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佳通輪胎、華峰工貿、永隆集團等龍頭企業合作創辦產學研用聯盟學校,鼓勵企業申報國家級、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把人才培養融入企業生產服務流程和價值創造過程。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校把實訓基地設在企業、企業把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建在學校,擴大企業訂單式、冠名班等培養規模,形成招生即招工、上課即上崗、畢業即就業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促進職業院校畢業生充分有效就業。鼓勵能工巧匠和技術能人在一線帶徒傳藝,大力培養莆田工匠。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推廣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 以職教集團為紐帶,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基地。職教集團是融教學做于一體和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要載體。滁州職業教育集團成立于2013年,目前有成員127家,形成了“經科教聯動,產學研結合,校所企共贏”的運行機制,被安徽省推薦為全國示范性職教集團候選單位。滁州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滁州職教集團首任理事長單位,是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與德資企業博西華公司長期合作,把創新創造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2013年5月22日,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蒞校考察,鼓勵學校“將來要爭取成為全國的示范典型”。要按照市場導向、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推動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共同組建職業教育集團,促進職業教育與行業、產業、企業深度融合。科學謀劃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推動多元投資主體依法共建教育集團,支持符合條件的職業教育集團統籌中高職銜接、專業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鼓勵職業教育集團與跨國企業、境外教育機構等開展合作,推進我市職業教育院校國際化品牌建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