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工業園區作為產業項目建設和創新創業創造的主戰場,對莆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意義重大。 市委書記劉建洋指出,工業園區是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要優化發展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功能配套,堅持抓龍頭、扶龍頭、引龍頭,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升級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未來產業快速成長。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北岸經濟開發區、莆田高新區改革,推動仙游經濟開發區升格,完善“管委會+公司”運營模式,提升“兩體兩中心”功能,建成專業化標準廠房50萬平方米。 為建設高品質工業園區,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市委、市政府、市政協共同商定,將“推進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促進‘343’重點產業提質增效”列入2021年度協商議題之一。 為充分發揮政協參政議政、凝聚共識職能,今年年初,市政協成立了專題課題組,市政協副主席林素瓊帶領課題組深入到各工業園區開展實地調研,并結合開放招商赴省外考察,多次召開座談交流。 在專題協商會上,課題組成員和有關園區負責人作了發言,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大家提出的問題作了回應。 會議指出,要提升認識、形成共識,對標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提出的“四個更大”新要求新任務,全面提升園區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為我市經濟發展實現換道超車提供重要引擎、注入強勁動能。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聚焦園區主攻方向,創新體制機制,強化“343”重點產業布局培育,高效服務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提升園區承載力,吸引各類人才、生產要素加快向園區集聚。要同頻共振、齊心協力,充分發揮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多出金點子、多提好建議,為園區高質量發展凝聚更多智慧力量。
百威英博雪津產業園
數控機械
工業園區是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工業園區發展,將工業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陣地、科技創新的主平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
●現狀
全市共有工業園區16個,總規劃面積約為249平方公里,其中國家級工業園區1個、省級工業園區5個、省級以下工業園區10個。 規模不斷壯大。2020年,全市園區工業增加值1094億元,同比增長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入園企業1974家,規模以上企業642家;規模以上產值2554億元。產值超百億元的園區共有10個,其中莆田高新區產值超500億元,全市整體工業化水平進入中后期階段。 布局不斷優化。工業園區產業集中度達 60%以上,并形成了一個縣(區、管委會)由一個省級及以上經濟開發區為核心帶動多個省級以下工業園共同發展的“1+N”模式。 基礎逐步改善。我市建立以“十個一”為主體的園區標準化建設體系,啟動實施“三房”“兩體兩中心”建設,共累計投入資金90多億元,建成投入運營項目84個。2020年共建成項目45多個、專業化標準廠房18.7萬㎡。 機制不斷創新。北岸經開區和莆田高新區率先探索體制機制改革,高新區圍繞發揮國家級高新區“擴區強權”和江口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強鎮擴權”的疊加政策效應,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北岸建立以績效考核為導向的薪酬管理體系,面向全國公開招聘產業園副主任,探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各園區積極創新投融資方式,組建6只產業基金、總規模達74億元,獲批園區基礎設施專項債券47億元。 在產業發展上,我市結合實際,實施“343”重點產業發展計劃,由市領導掛帥十大重點產業鏈長,打造“莆田版”鏈長制,不斷優化園區功能及產業布局。 產業初具規模。2020年,全市“343”重點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2.4%,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類項目139個、總投資1496億元,落地投資額396億元的丙烷制丙烯系列項目,開工建設投資額102億元的大唐5G東南總部基地。緊抓延鏈補鏈,鞋服產業催生了上游新型功能材料產業;發揮醫療資源優勢,構筑生命健康產業生態,帶動生命健康產業發展,實現0到1的突破等。 基礎逐步改善。我市建立以“十個一”為主體的園區標準化建設體系,啟動實施“三房”“兩體兩中心”建設,共累計投入資金90多億元,建成投入運營項目84個。2020年共建成項目45多個、專業化標準廠房18.7萬㎡。 實施創新驅動。依托“343”產業布局,深化創新驅動,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17 家;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6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0家;省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85家。省創業創新示范中心1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備案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14家。全市共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057件,同比增長19.7%。同時新型功能材料集群(除廈門單列外,全省僅兩個)納入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李志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