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鄭育俊 見習記者 陳曉威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最是一年秋光好,豐收圖景映莆陽。9月25日,市政協第七場“委員履職活動日”活動在荔城區西天尾鎮后黃社區舉行。 此次履職活動分《春華秋實迎盛會》《匯智聚力話三農》《物饒人歡正秋分》《履職興業開新局》四個篇章,融入“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展現我市政協系統在“三農”領域的擔當作為,匯聚各界力量,助推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和豐碩成果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成為了農村大地上最響亮的聲音。在莆田,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已徐徐鋪開。
現場簽約9個總投資逾4.4億元現代農業項目
俚歌梆鼓表演《歡慶豐收節,喜迎二十大》
●點睛
在希望的田野上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市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力促農民穩定增收,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全市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市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摘帽。 2016年以來,我市88個脫貧村累計投入各級各類幫扶資金4.73億元,實施項目1167個,水、電、路、交通、通信、廣播等實現“六通”,醫療、教育、文化、飲水、廁所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齊全。全市共打造產業扶貧基地278個,帶動脫貧戶2164戶5782人,戶年均增收1.06萬元,帶動脫貧村78個,年均增收14.63萬元;圍繞建檔立卡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的脫貧標準,我市創新改革出實招,保障群眾得實惠。經驗做法在全省各地市推廣學習借鑒。 ■農村區域全面振興 我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強化政策引導,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我市出臺《關于創新產業聯結帶動機制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推進產業強鎮、現代園區、標準化基地、數字平臺等發展,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促進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一革命四行動”取得顯著成效;以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為平臺,以“破殼消薄”資金投資方案帶動村集體資金保值增值、資產利用增值、資源開發增值,全市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超10萬元;全面解決2.8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39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飲水安全問題,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至89%,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快速提升。同時,全市共有116個自動氣象站,鄉鎮覆蓋率達100%,氣象預報業務陸地監測精細化到城區、鄉鎮、景區。 ■農業發展提質增效 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7年的110.23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36.63億元,增長23.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16492元增長到2021年的22892元,增長38.8%。 2011年至2021年期間,全市完成高標準農田面積約3.71萬公頃,糧食產量年均增長0.8%,發展“四大名果”的同時,加快優勢品種改良推廣;推進規模畜禽養殖場標準化升級改造,建設一批現代畜禽產業園區,提升畜禽養殖設施化、智能化水平;建設一批珍貴樹種用材林基地、名特優經濟林基地、苗木花卉基地等林業特色產業基地,仙游縣成功獲批省級林下經濟重點縣,仙游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被列入國家第五批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海洋經濟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2021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約770億元,比增10%,全市水產品總產量101.54萬噸,同比增長2.0%;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加強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閑性、創意性、功能性農業(漁業);整合莆田本土特色好物及“三品一標”農產品,打造莆田市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壺蘭耕讀”,驅動莆田農特產品品牌發展,全市特色農產品近1000種,實現品牌興農的目標。 我市將進一步適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專家連線
莆籍專家、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林文雄:借勢發力 科技賦能
“近幾年我受聘仙游、秀嶼等縣區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有更多機會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激發了我持續獻智出力的激情。”在“委員履職活動日”活動上,莆籍專家、福建農林大學原副校長林文雄通過視頻連線,為我市“三農”工作建言獻策。 “我們既要立足莆田規劃發展,又要跳出莆田找發展路徑。”林文雄說,莆田山區地廣物豐,要借鄉村振興的東風,進行生態源頭、生態屏障和生態走廊的科學規劃與建設。在此基礎上,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采用仿生栽培等技術,發展名貴中藥材、食藥用菌及珍稀花卉;延伸發展龍眼、荔枝、枇杷和柚子等名果、特種稻和再生稻,重塑區域農業特色品牌,努力把區域發展納入國家和省級發展規劃,增強發展動力。 林文雄建議,要重視科技賦能,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延伸農產品加工鏈,增加附加值和綜合效益。要重視傳統特色果蔬的加工和品牌打造,留住鄉愁,激發鄉賢回鄉發展動力。要借助木蘭溪綜合治理,積極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模式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路徑,解決沿海旱地農業水利灌溉、作物品種、配套栽培技術及人才隊伍瓶頸和支撐條件等,讓“荔城無處不荔枝”的美麗水鄉重現魅力。
莆籍專家、福建省政府顧問朱望釗:與時俱進 強化合作
“近年來,家鄉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取得可喜成績。有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新農村,有紅紅火火、安居樂業的新生活,有積極向上、敢闖敢拼的新風貌。”莆籍專家、福建省政府顧問朱望釗在“委員履職活動日”活動視頻連線時說,“作為莆籍海外游子的一員,對家鄉的巨變感到由衷高興。” 朱望釗表示,今后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仍任重而道遠,希望家鄉農業和鄉村振興與時俱進。他建議,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重要引領,朝著現代化、規模化、精準化、智能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其次,要大力提升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并通過系統規劃,利用先進的保鮮技術、深加工技術和物流以及營銷技術,把莆田打造成一個全產業鏈的未來食品全球產業基地和營銷中心。再者,要加強教育和研發能力,探索在莆田學院建立現代農業和食品學院,加強與國內外有關科研機構和院校、企業開展合作。
莆籍專家、省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劉智禹:示范養殖 打響品牌
“莆田發展海洋與漁業的先天條件不足,海岸線和可用于發展漁業的海域和灘涂在全省排名靠后,但莆田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莆籍專家、省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劉智禹在視頻連線時說,近幾年看到莆田海洋與漁業的快速發展,他比別人更多一份喜悅。
劉智禹表示,莆田在水產育種育苗、養殖技術、設施漁業、水產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例如率先突破雙線紫蛤育苗、泥東風螺育苗2項新技術,成功實現了單體三倍體牡蠣、華貴櫛孔扇貝等3項濾食性經濟貝類新品種示范養殖,打造了全國首個海上風能利用與海水生態養殖模式,完成了由手工生產到自動化生產的轉變,2個漁業園區新獲省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稱號。而最為可喜的是,成功打造了“南日鮑”、莆田花蛤、莆田紅毛菜、莆田牡蠣等莆田的漁業品牌。 “未來幾年,莆田要加大與國內海洋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進一步借助科技力量發展海洋漁業。”劉智禹建議,在未來3到5年時間內,建成1—2個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3—5個省級原良種場;建設農業部養殖示范區,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南日海洋牧場;建設大容量水產冷庫,完善水產品預冷、低溫倉儲、運輸、配送全冷鏈物流。
●現場訪談
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鄭新群:深耕“藍色國土”推進鄉村振興
“漁村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板塊,漁業工作是‘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鄭新群在“委員履職活動日”活動上介紹道,我市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近三倍,涉海鄉鎮18個,漁業人口約20萬人。2021年,全市漁業產值達134.35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2.32%,支撐大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鄭新群說,近年來,漁業部門深耕“藍色國土”,積極推進漁業結構調整,加快培育三倍體生蠔養殖產業,推動形成除鮑魚、海帶外又一強勁帶動漁民增收致富的養殖項目。目前,全市已有鮑魚、牡蠣等9個水產品類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還成功打造了全省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全國首例雙殼貝類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全省首個鮑魚加工產業園區等,有力促進漁業增產、漁民增收、漁村振興。 鄭新群表示,當前,正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節點,漁業部門將一如既往地秉持為民情懷,推動漁業強、漁村美、漁民富。希望各位委員、各界朋友繼續關心、支持漁業工作,共同推動新時代“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
市政協委員、市氣象局局長林莉珍:做好氣象服務 助農提質增效
“做好氣象防災工作關乎‘米袋子’‘菜籃子’。”市政協委員、市氣象局局長林莉珍說,極端天氣已成為農業發展最不穩定的因素之一,由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農業災害的80%左右。 為此,我市氣象部門在為農服務保障、提質增效和為農業發展賦能等方面下足功夫,努力發揮更大作用。林莉珍介紹,目前,氣象部門已構建平均間距小于6公里、重點區域小于3公里的監測站網,建成人工增雨標準化作業點3個、煙爐作業點3個,預警覆蓋率95%,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居全省地級市第一。為農提質增效方面,初步建立特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工作機制,2022年完成全省首批枇杷氣候品質認證,并開展文旦柚、茶葉等氣候適應性評估和品質認證相關技術研究。同時,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綜合減災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扎實做好“幸福家園”“美麗鄉村”建設氣象支撐和保障工作,賦能農業發展。 “下一步,我將繼續發揮好政協委員履職作用,加大農業氣象服務科研力度,開展‘+氣象’賦能行動,為發展精致農業、特色農業提供服務。”林莉珍如是說。
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金輝:守住糧食安全 確保穩產穩供
“我認為,當前‘三農’工作的著力點是把住鄉村振興‘主線’、控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守住糧食安全‘紅線’。”市政協委員、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金輝在“委員履職活動日”活動上說道。 黃金輝表示,鄉村振興要以抓產業發展、抓鄉村人才、抓文化提升、抓生態治理、抓基層組織建設為五個“抓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展才華、顯身手,挖掘農耕文化、鄉村手藝、鄉村景觀、鄉村習俗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建立長效常治制度,以此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讓廣大群眾在鄉村振興中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黃金輝說,對脫貧群眾要扶上馬、送一程。要健全“一鍵報貧”工作機制,堅持把產業、就業幫扶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抓手,增加“造血”功能,做到基本醫療、義務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時,要守住我市5萬公頃耕地這條紅線不能逾越,確保4萬多公頃永久性基本農田實至名歸,并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穩住農業基本盤,確保穩產保供,確保農業農村穩定發展。]]]]
市政協委員、市水利局總工程師陳國寧:夯實水利基礎 助推“三農”發展
“服務‘三農’,助推鄉村振興是水利部門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一名政協委員的職責和擔當。”市政協委員、市水利局總工程師陳國寧表示,將堅持在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建設人水和諧美麗鄉村等方面持續發力,夯實水利基礎,助推“三農”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陳國寧說,一是加快補齊農村水利工程短板。通過除險加固、安全監測,保障小型水利工程安全運行;治理中小河流,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推進中型灌區改造,夯實糧食安全水利基礎。二是全域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按照“一盤棋四統一”模式,投資53億元打造以“大水廠、大管網、全覆蓋”為主的城鄉供水體系,使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5%以上,使廣大鄉村群眾與城市居民共享“同水質、同服務”的供水保障,實現農村從“有水喝”向“喝好水”轉變。三是加強河湖生態保護治理,抓實河(湖)長制工作,建設人水和諧鄉村。堅持以木蘭溪綜合治理為總抓手,以農村水系綜合整治為重點,促進“四水共治”,水文化、水經濟融合發展,讓鄉村因水而美、因水而興。
●委員聲音
市政協常委、福建亞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其明: 打造標準產業基地
“作為一家涉農企業,亞明食品通過技術和產品不斷創新,生產經營業績實現穩定增長。”市政協常委、福建亞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其明介紹道,企業今年8月份產值同比增長24%,銷售額同比增長34%。 莆田良好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家暖心、舒心。吳其明說,隨著亞明食品的成長壯大,前期規劃的用地規模限制了公司的發展。面對困局,莆田各級黨委政府親企、惠企、扶企,出臺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允許工業用地彈性出讓等舉措,幫助亞明食品解決制約發展的難題,建設預制菜肴產業園項目。 “打造出中國中餐標準化產業基地,不斷續寫預制菜行業發展的亞明篇章,為高質量推進莆田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是企業的發展愿景,也是企業融入發展大局的奮斗方向。”吳其明表示,作為市政協常委、“亞明當家人”,他將牢記使命與擔當,繼續帶領企業員工,朝著“打造百畝產業基地,創造百億美食產值,成就百年品牌輝煌,躍上千億市值高臺”的“兩造雙百、成百上千”戰略目標砥礪奮進,在助力莆田“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中扛起企業責任、作出更大貢獻。
市政協委員、福建金溪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世統:彰顯本土企業特色
福建金溪茶業有限公司創辦于1985年,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出口、科研及茶文化推廣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市政協委員、福建金溪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世統介紹道,作為國際標準化農產品示范區、國家農業標準化茶葉示范基地,金溪茶業歷經37年的拼搏奮進,已在茶葉產業的發展上實現了工業飲料茶原料精制生產、出口茶原料精制生產、新茶飲(奶茶)原料生產研發、名優茶原料生產研發四個一體化,四駕齊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多年來,金溪茶業通過繼承莆田特有的蔡襄茶、鄭宅茶文化,一心一意做莆田人民自己的衛生、安全、干凈的茶,讓老百姓喝得放心、買得舒心。”黃世統表示,作為一名政協委員、“金溪人”,將擔當起發展茶產業、茶文化和茶科技“領頭羊”的重任,帶領金溪茶業堅持走發展莆田特色“三茶”道路不動搖,用茶葉推動區域農業、農村的發展,帶領茶農一起致富。他也有責任、有信心為莆田的茶葉打上屬于自己的記號、屬于自己的專屬特色,帶領莆田茶葉走出去,為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市政協委員、市銀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仙寶:創造財富回報社會
“海洋是莆田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市政協委員、莆田市銀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韓仙寶說,不論是省里全面發展四大經濟,還是市里做大做強12條重點產業鏈,海洋經濟都在其中,這讓他倍感振奮。 韓仙寶介紹道,銀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要養殖魚、蝦、蟹、貝類等,擁有水產品優質種苗培育、養殖、銷售于一體的國家級農業健康示范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近年來,企業充分利用家鄉的海洋優勢,大力發展萬畝生蠔養殖等項目,推動業務“擴面、提質、增效”。項目一期總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立體化養殖基地,采用“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提供健康優質苗種及技術服務,輻射帶動周邊養殖戶500多戶,達到漁業升級、漁村振興、漁民致富共贏的目標。 韓仙寶表示,作為一名政協委員、青年企業家,將抓好主責主業,深化社會責任意識,帶領父老鄉親在這片充滿無限希望的“商海”中深耕“藍海”,真正將海洋經濟作為帶動農民增收的“富海”。同時,將通過捐資助學、扶貧幫困等公益方式,創造財富,回報社會。
荔城區政協委員、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政鋒:重振興化桂圓雄風
“2017年,市鄉村振興集團與三棵樹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辦天桂食品,初衷就是要重振莆田桂圓產業,助力鄉村振興。”荔城區政協委員、天桂(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政鋒如是說。 吳政鋒介紹說,天桂食品主要以三產融合和人才為先策略發展桂圓產業。三產融合方面,一產通過土地流轉承包方式,把原本粗放管理或放任管理的果樹整合起來,使村民既得到租金又解決就業;二產、三產通過產品精深加工、擴大銷售,打造產品品牌,探索文旅經濟等帶動一產,助力莆田桂圓振興。人才為先方面,通過引進“80后”“90后”青年“新農人”,結合原先的技術農人,為做大做強桂圓產業提供人才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吳政鋒表示,作為一名青年政協委員、“新農人”,將帶頭把腳踩在泥土里、踩到硬地上,努力成為行業的骨干、助農的先鋒,帶動和吸引更多的青年“新農人”來到振興鄉村大舞臺。他相信,有國家的政策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續寫“興化桂圓甲天下”的傳奇新篇章。
秀嶼區政協委員、市中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嘉雄:做新時代職業農民
“中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生鮮蔬菜加工,是集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業務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秀嶼區政協委員、市中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嘉雄介紹道,企業的主打產品有胡蘿卜、青梗散花、甘薯等,主要銷往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以及北京、廣州等20多個大中城市。 目前,中天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年產值8000多萬元,帶動農戶1200多人,增加農民收入1800多萬元,獲得了“福建省農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福建省副食品調控基地”“第八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省級科普示范基地”“福建省科技型企業”等榮譽。 “企業創辦10余年來,我帶領團隊奮力拼搏,已掌握科學蔬菜種植技術和現代農業企業管理經驗。”陳嘉雄表示,作為農業界政協委員,將履職盡責,做一名稱職的新時代職業農民、一名農業產業發展帶頭人,持續自費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引導家鄉父老鄉親種植經濟效益高的蔬菜品種,用實際行動貫徹“致富不忘黨恩,真情回報社會”的理念,彰顯新時代政協委員的責任與擔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