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山蘭水,煙雨江南。”盛夏時節行走興化大地,但見木蘭溪碧波如練,壺公山云霧繚繞,荔枝林郁郁蔥蔥,湄洲灣鷗鷺翩躚。這幅“山水林田湖草”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見證著八屆莆田市政協踐行“兩山”理念的鏗鏘步履。 自2022年換屆以來,八屆市政協始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融入血脈,以“五維聚力”助推生態治理:以流域攻堅破題,以山海統籌拓路,以綠色轉型賦能,以文脈傳承鑄魂,以機制創新聚力,在“建設和美莆田,奮勇爭先推動共同富裕”征程中書寫政協答卷。 三載春秋彈指過,莆陽大地展新顏。累計提交生態提案53件,開展調研視察19次,舉辦專題協商6場……一組組數據,見證著政協人守護綠水青山的赤誠之心;一條條建議,化作推動綠色發展的澎湃動能。如今的莆田,木蘭溪獲評全國“最美家鄉河”,湄洲島躋身國際零碳聯盟,有機茶園鋪就致富金葉,一幅幅生態畫卷正徐徐鋪展。
一溪安瀾,守護生命之源
“木蘭春漲與江通,日日江潮送曉風。”宋代詩人龔茂良筆下的木蘭溪,曾是莆田人“談溪色變”的水患之源。 1999年,在閩工作的習近平同志親自擘畫“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治水藍圖,開啟了木蘭溪綜合治理的千年變革。八屆市政協接過這根“接力棒”,將木蘭溪治理作為踐行“兩山”理念的核心戰場,政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政協莆田市委員會關于踐行木蘭溪治理理念助力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的決議》,奏響助力全流域治理的和弦。 2022年5月,一場以“青春履職勇擔當·助力木蘭奏華章”為主題的“委員履職活動日”活動在市青少年宮拉開帷幕。10家青年政協委員企業與木蘭溪沿線10個行政村簽約結對共建,共同啟動生態治理項目。2023年、2024年的“委員履職活動日”分別以“莆陽開春·木蘭春漲”“我心中的木蘭溪”為主題展開。 市政協常委、永豐鞋業董事長林華忠作為首批“企業河長”,經常帶著員工清理金馬溝垃圾,讓昔日臭水溝變身“生態廊道”。“治河如治家,既要水清岸綠,更要民心向暖。全國民間河湖衛士的榮譽在身,也是重任在肩!”他在日記中寫道。 委員們的腳步從未停歇。作為市政協調研組成員,他們沿木蘭溪溯源,從仙游水文化展示廳到木蘭陂防洪工程奠基點,從西苑鄉木蘭溪源頭保護區到玉湖新城,行程千里,只為摸清生態底數。調研形成的建議,化作《莆田市“委員河長”工作方案(試行)》的制度基石。 “裁彎取直留生態,土石方就地平衡”,木蘭溪治理智慧,在政協協商中不斷延續。2023年8月,市政協“整合優勢資源,全方位推進木蘭溪全流域建設”專題協商會上,委員們圍繞“生態帶、文化帶、產業帶”建設各抒己見。黃秀姐常委建議修復沿岸古建筑,讓“千年古陂講故事”;肖金樹常委呼吁提升感潮河段水質,還市民一灣清水。委員們的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讓“十里風光帶”從藍圖變為實景。 “共同答題,將‘水上巴士’打造成‘金名片’。”2024年8月,市政協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聚焦“水上巴士項目提升”,市委書記付朝陽與委員們面對面協商,共謀提升對策。“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委員們提出的部分建議被采納,讓這條“流動的生態走廊”成為市民“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 “從‘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木蘭溪的蛻變,正是‘兩山’理念的生動注腳,也是我們以政協之為守護一灣碧水的使命所然!”市政協主席沈萌芽站在木蘭陂上,望著白鷺掠水而過,如是感慨。 如今,木蘭溪碧波安瀾,獲評“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源頭森林覆蓋率逾90%,沿線風光帶游人如織,文旅收入逐年增長,真正實現“一溪清水潤民生,兩岸錦繡促發展”。
山海共美,繪就富足之卷
湄洲島紅樹林
治水為民,治水惠民。當木蘭溪的碧波蕩漾浸潤民心,莆田政協人又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綠色發展天地。 “生態是最大的財富,保護是最好的開發。”八屆市政協深諳此理,助推我市“生態+產業”“生態+文旅”的深度融合,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成為現實。 “湄洲島的每一粒沙,都承載著總書記的囑托。”2023年3月11日,習近平同志在湄洲島義務植樹25周年之際,市政協組織黨員干部赴湖石淉濕地公園,在當年習近平同志栽種的榕樹下重溫初心。這份初心,化作政協人守護山海的執著行動。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2025年6月世界環境日,市政協委員童剛等走進湄洲島紅樹林濕地,察看藍碳增匯工程。“每公頃紅樹林年固碳15噸,相當于上百輛汽車的年排放量。”工作人員的介紹讓委員們振奮不已。 多年來,莆田政協人通過提案、調研、協商等方式,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湄洲島”的囑托,助力湄洲島獲評全國首批“和美海島”稱號,成為“國際零碳島嶼聯盟”發起單位,其“零碳技術示范項目”亮相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媽祖文化與生態保護的碰撞,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2023年“大愛媽祖 祥瑞湄洲”委員履職活動日,委員們建議將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融入生態實踐,推動湄洲島生態文明建設。世界媽祖文化論壇期間,“零碳主會場”等創新舉措,讓“綠色媽祖”成為新名片。 如今,湄洲島綠化覆蓋率達62.66%,新能源公交占比100%,年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實現“生態美”與“旅游興”的雙贏。 在陸域,政協人的目光投向鄉村沃野—— 2022年,沈萌芽主席掛鉤的荔城區北高鎮山前村,將海水養殖育苗產業園配套蓄水池項目納入市級幫扶資金支持清單。2023年,“堅持綠色生態理念,推動四大名果產業可持續發展”專題調研;2023年“興化桂圓·桑梓情緣”、2024年“丹荔飄香·醉美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推動古荔枝樹、古龍眼樹保護,助力產業發展帶動果農增收。 “茶山就是銀行,茶葉就是金葉。”莆田茶產業的“綠色蝶變”同樣凝聚著政協智慧。2023年“茶錄流芳·茶香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委員們為有機生態茶產業把脈,推動莆田“三茶”統籌發展。如今,莆田茶葉種植面積達近千公頃,年產值突破2億元,“一片葉子”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密碼”。 從木蘭溪源頭的“封山育林”到興化灣的“藍色海灣”整治,從山區茶園的“生態種植”到海島的“零碳實踐”,八屆市政協開展生態領域專題協商4次,推動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讓莆田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擦亮莆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這張國字號名片。
雙碳引領,激活綠色之能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生態保護的深層要義,在于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八屆市政協緊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通過開展調研視察協商,跟進督辦政協提案辦理,推動相關低碳政策落地,從產業轉型到能源革命,從垃圾分類到低碳生活,助力莆田織密綠色發展的“經緯線”。 在“雙碳”賽道上,政協委員的智慧源源不斷—— 2022年1月,市政協委員朱旗提交的《關于發展光伏發電,推動綠色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建議》,建議借鑒福建大田縣“光伏+扶貧+旅游”模式,打造“光伏小鎮”。 2023年11月,在市政協“深化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對口協商會上,劉明輝常委建議建立“碳足跡”追溯體系,謝榮貴委員呼吁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委員們的建議推動我市出臺扶持政策,在政府辦公樓、學校、工業園區屋頂建成光伏電站,實現“陽光變財富”。從“指尖上的革命”到“舌尖上的節約”,政協委員的“金點子”,讓綠色生活方式融入城鄉肌理。 傳統產業的“綠色蝶變”同樣精彩。2025年6月,市政協組織委員走進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舉辦“綠色引擎 共話發展”主題沙龍。委員們共同見證這家企業如何將啤酒生產變成“循環經濟樣板”:通過工藝優化,將新鮮水耗降至1.88立方米/千升,較行業先進值低22%;啤酒瓶蓋大規格包裝減少70%紙箱消耗。“我們的每一瓶啤酒,都帶著生態的溫度。”企業負責人的話,道出了傳統制造業轉型的真諦。如今,這家企業已連續三屆獲評“國家級水效領跑者”,入選國家“無廢企業”典型案例。 城市噪音、垃圾分類等“關鍵小事”,亦是政協關注的“民生大事”。關于“盡快排查和消除城市噪音”“關于設置老舊小區垃圾房”“建立長效可持續的垃圾分類機制”等建議的提案,推動相關部門加強夜間噪聲污染整治、新增設垃圾房、垃圾分類準確率逐年提升,引導市民共同營造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從光伏板編織的“藍色經緯”到華峰新材料“零碳制造”的技術革命,生動詮釋著“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的深刻哲思。
文脈永續,厚植生態之蘊
“文以載道,藝以弘德”,生態的覺醒,離不開文化的浸潤。八屆市政協以文為媒,讓生態保護成為全民共識,讓生態文明理念浸潤人心,讓綠色理念融入城市血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2022年,市政協編印《感恩奮進——莆田市政協30年木蘭溪綜合治理提案匯編》,收集46件有關木蘭溪綜合治理提案;同年10月,“墨韻木蘭溪”采風寫生活動在木蘭陂啟動。美術家們沿溪而行,將荔林煙雨、古陂雄風繪入畫卷,上百幅作品在市博物館展出,最終匯編成《墨韻木蘭溪》作品集。與此同時,《放歌木蘭溪》詩集征集詩歌上百首。 “一案一畫一詩,都是寫給母親河的家書。”市政協委員林勁松說,“這些書既有‘蘭水泱泱潤萬家’的豪邁,也有‘一灣清淺映鄉愁’的細膩,成為傳播生態理念的‘無聲教材’。” 2023年“莆陽開春 木蘭春漲”主題沙龍上,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徐學仕的《木蘭溪》百米長卷熠熠生輝。畫卷從西苑鄉源頭到興化灣入???,將木蘭溪20余年治理變遷濃縮于筆墨間。“畫中每一筆,都是對‘兩山’理念的禮贊。”他的話引發共鳴,委員們聚焦“生態帶+文化帶”建諍言、獻良策,推動“千年木蘭溪、百里江山圖、十里風光帶”工程加快建設,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荔枝也勵志,古邑展新姿”,2023年“丹荔飄香·醉美莆陽”委員履職活動日,委員們講述“宋家香”古荔樹穿越千年仍枝繁葉茂的故事,推動“狀元紅”“陳紫”等品種觸網熱銷,實現“文化賦能產業,產業反哺生態”。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杯香茗始千年”,2023年“5·21”國際茶日來臨之際,市政協啟動蔡襄《茶錄》譯注新書編撰。目前,這本譯作被列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叢書,成為傳播莆田茶文化的茶界“新勢力”。 “文化是生態的靈魂,生態是文化的載體。”從水利文化到媽祖文化,從荔枝種植技藝到茶禪一味智慧,八屆市政協組織文化生態主題活動十余場,編輯出版生態文化書籍四部,讓生態文明成為莆田文化的鮮明標識,讓生態治理的種子在荔林水鄉生根發芽,綻放出璀璨的綠色文明之花。
同心致遠,凝聚共治之力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八屆市政協以機制創新為鑰,激活社會各界參與生態治理的磅礴力量,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政協推動、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共治格局。 “委員河長”制是“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2023年5月,市政協辦公室、市河長辦、共青團市委聯合印發《莆田市“委員河長”工作方案(試行)》印發,明確“一名委員負責一段河湖”,建立積分獎勵、智慧管理、績效考評機制。市河長辦在“智慧河長”平臺增設“委員河長”角色,開發“河長巡河”APP,問題上傳、轉辦、整改、銷號全流程線上閉環。 2023年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66名市政協“委員河長”接過沉甸甸的“委員河長”聘書,手機里新裝的“河長巡河”APP閃爍著綠色圖標。這抹綠,很快蔓延成莆陽大地的生態底色——截至2025年7月,市縣(區)兩級220名“委員河長”累計巡河1400多次,用腳步丈量出275項生態痛點變為治理亮點的解決方案。 “莆田委員河長制是發揮委員履職的成功做法,可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值得推廣的經驗。”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光謙來莆調研時充分肯定并作出批示。 “呼應——開門辦提案”推動提案從“紙上”落到“地上”,把民生提案辦到百姓心坎上。2024年,首期以“清清蘭溪、悠悠我心”為主題,邀請提案者、承辦單位、群眾代表走進銀屏,暢談木蘭溪綜合治理,讓提案工作“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感可觸。截至目前,“開門辦提案”播出16期,涉及生態領域提案多件,辦結率100%,滿意率99.2%,讓群眾成為生態治理的“閱卷人”。 “知情明政”架起協商橋梁。2024年6月5日,八屆市政協首次生態環境知情明政通報會舉行。市生態環境局與環境資源界委員的現場互動,是政協機關與黨政部門同心協力、同向而行的生動體現。 …… 從“委員履職活動日”到“莆事好商量”基層協商,從委員履職活動驛站到鄉鎮政協聯絡組,從“書香政協·Yue讀匯”到“在政協聽名家講座”,八屆市政協搭建多元化平臺,讓生態議題成為協商???。近年來,開展生態主題“委員履職活動日”13期,收集社情民意信息近百條,其中多條獲省市領導批示,真正讓政協協商成為生態治理的“金鑰匙”。
晴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 從千年古陂的智慧之光到十里風光帶的生態畫卷,從千億產業的綠色轉型到百萬人民的幸福笑顏,唯有不負青山、向綠而行。 “壺山不墨千秋畫,蘭水無弦萬古琴。”站在新的歷史坐標,沈萌芽表示,八屆市政協將繼續以“兩山”理念領航,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匯聚社會各界力量,讓民主協商的智慧之花綻放于青山碧水間,讓“人水和諧、山海共美、城綠相融”的生態畫卷,成為莆田最動人的風景。 (時報記者 鄭育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