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文脈,如何融入現代生活,讓民生工程更有溫度、更具深度?近年來,莆田以榮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立足山水風光、城市格局、文化底蘊,堅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謀劃實施了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水上巴士、莆陽福道等一批重點民生工程,群眾家門口的“詩與遠方”更加可感可及、更加浸潤人心。 日前,八屆市政協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舉行,圍繞“挖掘歷史文化故事,賦能民生工程”開展專題議政性協商。市委書記付朝陽,市政協主席沈萌芽,市委常委、秘書長朱正揚,副市長吳文恩,市政協副主席黃華、林惠中、王少華、林玉瑞、陳道成、張志宏、連向紅等市領導與政協委員一道,共商“文化賦能民生工程”之策。 “善于嫁接高端資源,敢于和高手過招!”付朝陽充分肯定市政協工作謀大局、看得深、把得準,點贊此次會議選題準、調研深、建言實,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充分彰顯了政協履職的情懷與擔當。 “文化是一個地方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付朝陽在會上強調,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賦能,充分挖掘歷史底蘊、激活文化基因、融入現代生活,推動歷史文化故事與民生工程、重大工程深度融合,不斷擦亮城市IP。“一切圍繞人的需求做文章,持續抓下去”,聚焦“有根有魂”,打開心胸、放大格局,以點帶面、做深做透,提升高度、擴大形象,讓莆陽文化更有內核、更有韻味;聚焦“有聲有色”,講好歷史文化故事,深化文旅融合,因地制宜布局文化節點,讓老百姓在領略山水詩畫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洗禮與內心的充盈;聚焦“有力有效”,專班推進、協同發力、清單閉環,把文化賦能的目標落到實處,確保干一件成一件。 付朝陽希望,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提高站位、胸懷大局、厚植情懷,錨定“和美莆田、共同富裕”新愿景,同行同進謀發展、同向同力抓落實,精準建言獻策,廣泛匯聚正能量,助力莆田挺直脊梁、崛起閩中。市委將一如既往重視、關心和支持政協工作,“眾志成城、實干篤行,莆田的未來一定更加美好”! 本次協商是市委點題、政協答題的重點履職活動,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助力莆田打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名片,讓民生工程更具“文化味”“書香味”。為提升協商實效,今年年初以來,市政協主席沈萌芽、副主席林玉瑞帶課題組圍繞莆陽福道、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綬溪公園等民生工程,先后開展3次實地調研、5場座談研討,形成高質量的調研報告。 會上,與會人員觀看了“詩情畫意福道行”專題短片,直觀感受福道建設的階段性成效與文化潛力。林玉瑞代表市政協作主旨發言。 調研報告聚焦莆陽福道15個重要節點的文化命名建議,提出“狀元筆架”“開莆來學”“廣化塔影”等一批融地理標識、歷史文脈與時代意象于一體的命名方案,并就興化府古街、綬溪公園的文化挖掘與活化利用提出具體路徑。 在即席發言環節,三位政協委員結合自身專業提出補充建議—— “莆陽福道是市委市政府惠及民生的‘非常之道’,節點命名則是畫龍點睛的‘非常之名’。”市政協副秘書長、綜合調研室主任任清華建議,持續跟進福道文化注入與運營,助力其從“生態帶”邁向“文化帶”“幸福帶”。 市政協委員、市博物館館長游國鵬呼吁,系統性“喚醒”綬溪與古街千年文脈,讓歷史名人的故事“活”起來。通過設立文化標識、開展主題研學、打造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實現文化資源向教育、旅游價值的轉化。 仙游縣政協委員、縣委報道組組長鄭志忠認為,命名應堅持“文以載道”,既要承載莆田歷史文脈之“大道”,也要彰顯時代精神之“正道”。如“鳳凰嶼上”隱喻木蘭溪治理的涅槃新生,讓福道成為浸潤人心的“行走課堂”。 針對調研報告建議、委員建言,相關部門現場作出回應,荔城區表示,將聚焦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推進數字化建檔、商業化運營和精細化服務,打造具有莆田特色的文化地標。 市文旅局表示,將配合做好福道節點文化解說、業態培育與宣傳推廣,推動興化府古街、綬溪公園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發展夜間經濟與研學旅游,煥發文旅新活力。 莆田城市園林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回應,將積極采納市政協調研報告建議,優化文化解說體系,推進綬溪EOD項目運營前置,以“文化+生態+運營”深度融合提升民生工程品質。 “莆田這座古府新市,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獨特的地方文脈。我們要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之心,活化歷史資源,賡續歷史文脈,煥新發展動能,增進民生福祉。”沈萌芽表示,要把市委提出“媽祖故里、靈秀莆田”“宋韻閩風、煙火莆田”的目標定位,作為履職盡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好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堅持以文立心、以文載道,把準正確履職方向;堅持以文賦能、以文化人,始終堅守履職初心;堅持以文彰旅、以文興業,持續放大履職實效,為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貢獻政協力量。(時報記者 鄭育俊) |


